科研课改

探索课堂改革新举措 创造师生成长共同体

发表时间:2014-11-18 20:56:08 来源: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 编辑:外事办

探索课堂改革新举措 创造师生成长共同体

          ­­­­——记我校教师参加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之感悟

2014111415日,第九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秋,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在成都省歌舞剧院召开,我很荣幸参加了此次培训学习。本次研讨会围绕初中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练习设计和教学设计,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学操作指南。

通过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操作指南结构性解读,以主报告、专题讲座、示范课、议课和互动交流等研修形式,为我们在场的教师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依据“语文标准”确定初中阶段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目标(年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解决“为什么教”、“依据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二是统整教学目标、学情、教材等要素,依据文学作品的特点,设计组织情景化、问题化、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三是依据学生在课堂应获得的阅读知识、方法和技能等目标,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评价练习,解决“教学目标具体化和可检测花”的问题。四是设计关键问题,让关键问题导学贯穿教学活动始终,解决“怎么教”。

五是设计阅读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练习设计能与阅读教学目标匹配,有效促成目标的达成,解决教学的“一致性”的问题。

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杨艳执教的散文教学《老王》。从文体上看,是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散文,散文最别与小说的地方就是它的情感性。老师的教学中将“情”的理解作为重点,重视散文中字里行间的“主观性”,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抽丝剥茧,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对主题的挖掘、对语言的咀嚼,都做得很到位,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有机的结合,活而不乱。老师一点一点引导学生在文字的蛛丝马迹中感受老王内心深处对平等对尊重的需求。

成都石室中学初中语文教师陈旭执教的诗歌教学《基于互联网的诗歌意象自主探究课程》,这堂课让我们在场的教师可惊可叹。翻转课堂,盛行西方。国内,石室中学可谓先行者。可敬!老师的这堂课,精彩纷呈,可叹!这堂课让我们见证到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先学后教,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教者不是圣人而是教练、聆听者,受益匪浅!也有老师感叹,这堂课科技含量太高,这种模式的推行有很大的局限性。确实如此,硬件不达标的学校很难操作,但是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让语文教学服务每个学生,是我们当下必做的!在老师执教的诗歌教学中,蝉意象专题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创设了有一定长度与深度的学习经历,而流程图、思维导图等结构化地呈现学习成果,有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学习整合起来。古诗词专题学习,陈旭老师的探索有着时代的气息,最后两位学生在梳理自己创作的诗作表达自己的感慨,又把阅读诗歌中特别珍贵的情感共鸣彰显出来!

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专题讲座,老师们收获不同的精彩。感谢两天来上示范课的老师、专家,让我们不虚此行。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体。让更多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高品质的教才能实现有效的学,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老师,是我们每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真切的追求。(通讯员江翠)

 



来源: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  编辑:外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