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16日在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举行“成都市名师名校长论坛”。2016年论坛围绕“走向教育原点,回归教育本真”这一主题,通过设立“主题论坛”“师生论坛”“本真课堂展示”“名作家与名教师同行”等内容,对“教育回归本真”的诸多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学校副校长聂晓云代表学校和聂晓云名师工作室参加了研讨,学校教师肖勤、雷洁参会。
12月15日上午观摩了4个分会场的课堂展示【教育·温度】:有温度的本真课堂——(1)课堂·传承:观摩了新生代教师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王子涵老师执教的高二历史《文艺复兴》和省特级教师成都七中的王开元老师执教的高一历史《中国工农红军》两节历史课,他们教育智慧的碰撞,让听课感受教师在学科“传帮带”上的传承力量;(2)课堂·技术:观摩了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物理高级教师、获全国赛课一等奖、四川省“一师一优课”一等奖的曾海燕老师执教的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和成都石室中学荣彬老师执教的初三数学《动点定长问题解题模型探究》,让老师见识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课堂如何坚守学科属性,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助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3)课堂·文化:观摩魏伟进(美国)老师执教的小三语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和成都五桂桥小学冯寿超老师执教的小四语文《体育颂》,让老师们见识了在国际理解背景下,文化的交流和认同;(4)课堂·艺术:观摩了全国优秀教师熊志聪老师和石室中学赵广宇老师展示的高三地理课、高二生物课,探讨交流如何在追求教学本真的基础上展现课堂之美、学科之美。
课后,成都大学冯一下、台北师范大学朱允文、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乐天、石室中学翁明、四川师范大学李松林等专家分别就4场课堂展示做了精彩的点评,给与会者很大的启示。
下午,观摩聆听了【教育·角度】师生论坛:我心中最好的教育——围绕“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教育”等话题,市教育局邀请了最近三十年从成都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的各种类型学生参加论坛,用他们学习、工作、成长的经历,从毕业学生的视角探讨教育的本真。通过聆听他们的主题演讲、师生对话和专家点评,引发、引领老师们对教育的真谛进行探讨。
12月16日上午,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第九届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兼职教授尹后庆会长的主题报告【教育·高度】他们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认为没有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就没有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源泉,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熏陶,学生就不可能有批判性思维,但是不得不说批判性思维恰恰又是教师的短板,教师习惯了人云亦云,很少有教师独立的思考,或者创造性的“我说”。教师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一种批判性的精神,这才是教师习惯于人云亦云的根源。一个教师要是没有批判性精神、没有自己的教育灵魂,指望他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思考的、勇于探究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水平,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让教师有比较清醒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只有如此,才能培育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同时还教育需要真正的“全面”。他们认为因为人的智力结构本来就不平衡,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构成。那些集各方面知识能力于大成的人只是人类中的特例,要求学生在各方面做到全优是不现实的。教育应该做的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为其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做到扬长避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获得有效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做的是正视学生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科学的发展和成长。教育还需给孩子更多的自我思考空间。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所学的内容。不要怕耽误时间,这时的“耽误”是为了更好的节省,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与评价》,尹会长将以上海教育发展变革为例,围绕上海参加 PISA 测试、学生核心素养等当前教育热点,探讨如何在这个教育变革的时代中,抛却教育的浮躁和功利,走向教育的原点,回归教育的本真。尹会长对核心素养的解读、课程的开发、教学操作、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与会者以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下午,与会老师观摩了主题课堂【教育·深度】:名作家与名教师同行——武侯教科院杨孜老师和石室中学赵清芳老师分别现场展示执教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行道树》,台湾作家张晓风莅临现场,和上课者、听课者进行深入对话,共同探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如何抛却繁复的形式,走向文学教育的本真。
此行学习,如此近距离的与名家接触、与名家对话、与名家探讨教育教学,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聂晓云名师工作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