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外新闻

《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 革新教育方式 激发创新活力——四川省成都市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推进二次转型发展纪实

发表时间:2017-11-21 17:39:05 来源: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 编辑:外事办

编者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才是核心,教育是源泉,以教育文化的力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者的梦想。

2015年,成都市开展未来学校建设试点据介绍,未来学校将从传统的纸、笔、黑板,转变为通过云平台联通平板电脑及多种现代科技产品终端。老师的教学,也由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顺势而为,在学校领导班子带领下,学校秉承“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按照未来学校建设标准,全力打造E课班,整体实现课堂——学校——家庭的三维联动……确立二次转型战略布局,全力创办“优良文化传统和现代理念相融合的品质学校”。

                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唐中福在工作中

                      唐中福校长和学生亲切交谈

革新教育方式 激发创新活力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推进二次转型发展纪实

春风化雨,育英生辉。在成都市“花园水城”金堂这篇广袤的土地上,坐落着一所高起点、高规格、高品质的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以下简称“金中外实校”),学校从2015年启动二次转型,制定“德育立校、创新兴校、质量强校”的转型发展路径。一路走来,金中外实校教育人用勤奋和智慧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美丽画卷,金中外实校的“创新教育”梦必将在二次转型期灿然绽放出一朵朵“梦想之花”……

文化力+校园 德育融入学生生活场

学校文化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成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金中外实校背靠清幽雅静的金堂县森林公园,面临蜿蜒流淌的沱江之源,朝闻脆鸟嘤嘤,夕睹余霞辉辉,春花绽放,夏水叮咚,秋叶静美,冬阳普照,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可谓幽室雅舍,别有洞天。文化长廊古色古香,亭台轩榭新奇雅致,名人雕塑熠熠生辉,楼道格言催人奋进,大小盆景令人赏心……

在这里,每个班级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教室内墙上的四方照片,定格了他们的青春年华,楼层里的一条条长廊,镌刻着他们生活的平淡激昂。小豆班、晨曦班、蜜蜂班、志恒班……在这里,凸显班级特色的教室环境自成一派,适宜小组合作的学习空间不落窠臼,在这里,卓越的班级文化汇聚成卓越的校园文化。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良好的校园文化一定能打造高品位的德育文化金堂中学外国实验学校德育教育“全员、全面、全程”的“三全德育”为理念,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四自教育”为策略,让学生:在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活动中,认识生命,挖掘潜力,发现与众不同的自己;在班级亲子活动、班级文化建设中,倾听生命,拥抱感动,享受这人世间最温柔的情义。在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综合训练、励志远足等系列活动中中,磨砺生命,锻造精神,淬炼强壮健美的身心;在艺术活动月、读书活动月、体育活动月中,绽放生命,展示魅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金堂中学外国实验学校德育教育是实施“引领学生成长”理念的土壤可德育工作与一般的知识传授不同,它是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行为的养成,学校遵循“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的原则,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方法为活动体验,改变传统的学生机械、被动地接收道德知识为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实践。这种让学生亲历各种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的“体验德育”教育,强烈唤起了学生生命的热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的渴望。体验德育突出“活动”与“生活”,强调“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因此学校建构了体验德育“学月主题+年级专题”序列活动课程,创新各类“学生社团”,让孩子们通过活动充分体验德育,以德育心,以德育智。

                   磨砺意志远足行

                 规范行为训练营

如今,学校创设学生社团60余个,囊括文学、艺术、体育、语言等领域,全校学生积极加入。“钱币欣赏社”从秦朝的五诸币、清明铜圆,到人民币一至五版,让学生们领略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校园广播站、科技创新系列活动……一个个社团绽放着各自独特的光彩。孩子们自由地发展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和自我完善,进而散发出自育的光芒。其中,“国旗下的讲话”是学校“体验德育”活动的一大亮点,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都有一名学生进行演讲,从选题到撰稿到申请到策划,方方面面均由学生社团独立完成,孩子们从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互联网+教育 改革发展的有力引擎

“互联网+教育”是国家战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锋和新锐,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力引擎。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教育”,就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掌握“互联网+教育”的领先权和主动权。金堂中学外国实验学校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全力打造“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将大数据引入教学全过程,为教学精准化提供动力,为教学全面深入实现个性化提供可能。

  “互联网+教育”体现的是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整体及部分创新,使教育发生质的变革,达到水平的飞跃。在金中外实校,图形图像技术、搜索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建设促进了学校互联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化、虚拟世界、云计算、网络视频、课题录制、移动教学等新技术带来了教育教学互动创新模式的形成。从而也促进了学校教育众创空间的发展。学校为此创建了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众创空间,给学生提供创新学习和试验的平台。成为学校教育现代化一道新的靓丽的风景线。

作为成都市“未来学校建设”试点校,早在两年前就率先开展“互联网+教育”实践,创新“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即平板电脑常态化教学——e班教学。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教师全情拥抱新兴教学手段,智慧教学、课堂互动、人员考勤、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在学校推广运用。实现了学校教案、试题、课件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集中管理、分类存储,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使教学资源得到共享,为教师备课和教学提供便利,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用电子教具革新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要让‘互联网+教育’不沦为花架子,切切实实服务好课堂,需要老师下足功夫。”如何快速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们制作了“电子答题卡”。“在备课时,我们将需要考察的题目和答案输入系统,再在上课时传输到学生的学习终端,相当于一个电子版的小测验。电子白板会自动生成学生的答题数据报告,讲评更有的放矢。”英语老师李玲通常用5分钟,就能完成知识检测、答案分析及评讲。在人手一台学习终端的E课班,段进老师直接将学生的解法拍照传输给学生,讲评的每一笔“板书”,都会同步给每个人。“一键操作相当方便快捷,一个学期下来,课堂质量的提升明显反映在整体分数上。”在英语课堂上,李玲老师则是将作文写作放在课堂上完成。 “学习终端系统能识别单词和语法,并自动给学生打分。”李玲老师认为,课堂上的一次电子作文训练,其效果可能以数倍超过线下作文。“有些学生可以把60分的作文修改到接近满分,不断提交的过程中,分数的上升很直观,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不停修改中,不仅掌握了单词、语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其自主学习,提升对自我的管理水平。”李玲老师说。随着E课班的推行,越来越多的老师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呈现得更多样、更合乎需要,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作用也发生深刻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性更能充分表现,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细微化,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教师更主要是指导者、引导者,是学生人生的关心者、启迪者。

                         智慧课堂

“每堂课都是一个充满互动的小故事,舍不得听完,盼着不结束。”“互联网技术‘入侵’课堂,让我们老师和学生都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数学老师赵泽发现,互动多了,更多学生从单向的听课,转变为双向“议课”,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尽情展示?老师们将金中外实校一直推行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小组学习”纳入智慧课堂。“小疑点交给‘微课堂’的学生老师解决,老师主要攻克大的疑难杂症。”在金中外实校,大数据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实现弹性学制、个性化教学和家庭学习。大数据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各种所需课程,帮助教师提高对学生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15 年,金中外实校还只有两个E课班,2016年增加到3个班,今年一举实现2020届20个班全覆盖。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对于孩子终身学习相当必要。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与未来教育接轨。

“在大数据时代,智慧课堂只是互联网+教育的起点。”唐中福校长透露,下一步,学校将在学生学习数据的基础上,实现节假日个性化作业定制。此外,学校还会不断迭代升级系统,丰富教师课程设计组件和题库资源,为这个新时代下的未来学校注入更多活力。



来源: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  编辑:外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