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文轩教育杯”课标、考纲、教材解读大赛
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展示交流活动上的发言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任教于金中外实校。很感谢领导的信任,给了我这个普通的年轻教师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在此和大家共同分享我参加金堂县“文轩教育杯”课标、考纲、教材解读大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益的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这次教材解读大赛历时了两个学期,从上学期学校初赛,片区选拔赛,我对杜甫《石壕吏》的解读到本学期全县决赛对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解读,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初中语文教材解读大赛的一等奖。再到今天执教的展示课《旅鼠之谜》,对于我这个从教近十年的教师来说,就像一场长跑一样,在陪伴战友的同时,也在不断超越我自己,收获了很多年教学中都不曾收获的专业素养。
在这里,回想大赛的历程,我想说:感谢你,给了我收获的美丽!
通过这次的教材解读大赛,让我深深认识到:教材、教师、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要素,在这三要素中,如果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材则是桥梁,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形成技能的媒体,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效益其实就是教学过程的效益,取决于两个核心问题,从教师角度说,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从学生角度看就是“学什么和怎么学”,而“教什么”与“学什么”是前提,决定了“怎么教”和“怎么学”。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是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则有赖于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即有效挖掘出教材的教学价值,使所教之内容正好是学生所必学之内容,或恰好满足学生学习之“最近发展区”,事实上,但凡优秀的课、有效或高效的课,无一不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智慧结晶,所以,对教材进行深入透彻的解读,是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因此,通过这次的教材解读大赛,更让我深深地懂得:“钻研教材,并不只是一句虚幻的口号,而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基本职责所在。”教育局提出的“少教多学”理念和“533课堂教学模式”,更是要求我们,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课标以及考纲,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才会做到精讲精练,把读书的权利、思考的权利、发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变讲堂为学堂;只有教材解读“不画大饼”,教学目标才会“不兜圈子”,教师的“导学、导思、导练”才会有的放矢,教学过程才会“扎扎实实”,学生才会有所悟、有所获。特别是语文课,如果对教材缺乏深入的钻研,往往就会流于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其结果,就是学生在一节又一节的语文上失去对语文的兴趣和智慧。
常言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尽
以上便是我在这次教材解读大赛和今天的展示课过程中的真实体会与感受。
我觉得,要上好一节课很难,但上好了一节课真美。对于我们这些一线的年轻教师,未来的教育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都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也祝福在座的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江 翠